畢業季到了,看見一個學生在Facebook上寫了段沮喪的話:找工作時,才發現我他媽的什麼都不會,不知何去何從阿…
聽完他的故事,真心認為他有沮喪的權利,遇上鬼是每個人都不想碰到的事。可是他沒沮喪太久,很快就朝下個可能邁進,為了飯碗去積極努力。老實說,我看見的他很棒!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有態度、肯做事、積極辦好每件交待的事,也很有禮貌,把自信加上去幾乎就要滿分。當然有自己的課題需要去克服,但就業這路一定難不到他。
剛好看見《Mr.Bartender》Ep.02 教育其實是個陷阱 , 裡面點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受的教育什麼都教,但唯獨忘了教我們…思考。我從小就被分數追著打,就是那個少一分打一下的末代,在我之後的幾屆,愛的教育變成主流,可是教育的本質卻沒什麼改變,就是上課、考試、分數…多元入學後更慘,才藝成了現在學生的另一項枷鎖,逼著得要更全能,不然不會有好學校、不會有好工作、不會有好未來…之後就會變殺人犯!!不是啦~~
可是考不好、分數不高就不會成功嗎?那成功的定義是不是太狹隘了點?
很慶幸自己念的是社會工作,在社工裡最被訓練的一項技能就是批判,對於事情要有另一端的看法,而非全盤接受來自一方的說法。思考、抉擇、行動,看似理所當然的流程,可真的有很多人缺乏這種訓練。在教育體系中,看見的機器人多於真人,好像給個目標,有明確的指令,對於很多學生來說是相對簡單的一件事,反正給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或命令,比起開放性的問題,要問他們的想法來說,前者是大家習慣的事,後者卻有些難度。
我們的教育幾時變成這種中斷思考的陷阱了?所有事情都被簡化,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簡單的事時,需要思考再去行動這事就提高了難度…於是在出社會前,一下得要自己做出決定這事忽然成了關卡!即便成績再好、學習再優,可是社會要的卻不止是你的學歷和成績單…更多時候是想看見你能製造的額外價值,你能帶給職場更多的東西是什麼?
這時候…你做過什麼事情、曾經辦過什麼活動、參加怎樣的社團、打過什麼工、是怎樣的職務、私下除了滑手機以外的興趣,能增加生命寬度的任何東西才是加分和社會上想看的,也唯有這些其他經驗才是累加魅力與實力的關鍵,空有分數…在畢業一、兩年後只會更一文不值。
逃離被填鴨下的陷阱吧~~找出真正有興趣又想做的事,發掘可以展現自己能力的舞台,把握每次能上台或露臉的機會,發出屬於你的光芒,然後不要執著於課業上,如果人生只剩那幾個數字…也太可惜。學生時期,應該能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