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見老師的臉書照片,著實讓我驚呆了一陣!現在不是21世紀了嗎?為什麼我們的課本除了色彩、圖片、排版精進了,內容卻依舊八股呢?
先來看看下面這張照片,請問!!!為什麼第一題是X?
姑且不論正解為何,我想先想想大家現在要去個地方,那各位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一定是拿出手機或打開電腦去谷哥一下啊~~再不然就是在咖啡店或理髮廳把Taipei Walker拿來翻啊,那還會有什麼其他選項,最不濟就是滑開手機打去問當地人,ㄟ~那個那裡有什麼好玩的?
請看正解如下:
誰?現在那個國小生還會用紙本的地圖?而且…“遊家鄉”為什麼要找景點啊?是覺得家鄉都該在偏遠鄉村還看的見台灣黑態或櫻花鉤吻鮭的深山嗎?
我不能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每天搭捷運、公車、騎ubike趴趴造,不小心還考到導遊執照的人嗎?遊家鄉是要找什麼景點?不能都是自己家灶咖的概念就是~要是熟到爆當然就是去查一下時刻表就好啦~查景點要幹麻?我實在不懂…
台灣的教育,為了方便評價高低,便用最省事的齊頭式教育法去填鴨所有學生,將成績取向擺在第一,讓所有學生只為了成績汲汲營營,“智育”就是那根吊在馬前的蘿蔔,用一樣的方式評量生而不平等的所有人。這種偏重語文、數理、背誦的僵化知識,就像水泥般把孩子的其他面向一一抹去,最後學生只會為了成績讀書、看見題目就曉得答案、不去思考、也沒有自我想法、沒有個別差異,剩下沒有靈魂徒留空殼的複製人…
何其可悲~~而且最後出社會…也沒有老闆要這種讀死書的人啊!!!
繞了很大一圈,最後才曉得以前說:「長大你就曉得了、以後你就會感謝我了、未來你一定……」的人都沒有要為你的人生負責(也不可能為你負責),而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智育還有更多更重要的群育、人際、興趣、面對挫折、接受自己帥氣跌倒的勇氣…學校都不會教你。
為什麼?因為教育的本質被大大地窄化了~~讓我們的視野、思考、個性、脾氣都被抹殺了!我們只要乖乖在教育裡坐著,不要突出、不要多想、不要出風頭,要出只能出那種資優生、會得冠軍、有光榮、回家會讓爸媽、鄰居、社會鼓掌、摸頭、說自己好棒棒的頭!
但我們都忘了,我們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本來就各有專長、本來就沒有和誰一模一樣,我們的特殊,不該被同化。那種堅持自己的夢想、即便可笑、幼稚卻是你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應該要被支持而不是被打壓。可惜的是,在現實中,這種異常很快就會被周遭的聲音淹沒…只要你和身邊、主流不同,就會有大量排山倒海的說服向你湧去。
我思,故我在 by笛卡兒
這句名言應該全世界都聽過,在某本歷史課本中也絕對會被提出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東西就會被丟棄,被排序到第184位,時不時還會被突發事件插隊成207位…
想要翻轉,其實真的不那麼難,只要放下成績,讓孩子發展自己天生的屬性就行,適當的要求、通識的教育和基礎知識當然都得在其中,換個方式、轉個順序,別讓所有人都陷入追逐分數的競賽之中,讓孩子找出快樂的泉源,樂在學習、自在思考,一樣是教育,結果卻絕對不同。
網上有句話寫的很好:「有些人在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不思考,幾乎等同死亡。
希望我們的錯,不要繼續在下一代重演,那種老師自己都不會做的事,就不要再硬塞進孩子的腦袋裡了。製造死板僵化的框框,只會讓孩子更像機器人。
偶爾的反骨、叛逆、堅持己見,那是多麼有勇氣的行為,請不要急著壓下、急著改變、只想要給孩子摸頭、讓他們溫順…不然未來他們什麼都不想時,會更頭痛、更困難、更想叫他們不要再溫良恭儉讓、不要再被友善給催眠了!